2010年第一次社工考試社工管解題
一、何謂科層體制(buteauracy)?科層體制的優點及缺點為何?就一個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者而言,有何作法可以避免科層體制的缺點?(25分)
擬答:
科層體制其首要倡導者為德國社會學家韋伯,韋伯基於理性決策的分析觀點,認為科層管理是一種理想的組織型式,他強調組織的運作若建立在專門技術(專家規則)與規則(正式規則)之行政的重要性,將可讓組織創造出更高的效率,科層體制有如下的特徵:
1.垂直組織層級:科層體制的職權結構是一個倒立之金字塔,最頂端為職權最大的老闆,職權隨著較低的層級而遞減,組織中每個人的行為皆受到他人的監督。
2明確的職權準則:明確制定法規制度,規定每個人的職權範圍和行動準則。若尚未有其他正式的準則存在時,一個科層組織將會使用如程序手冊、工作描述及決策的規則,以支配和控制成員的行為。
3.依技術能力決定升遷和報酬:個人在組織階層的提昇或報酬的增加,是依個人對組織的貢獻而定。
4.正式、固定的溝通管道:在溝通或其它的活動上,組織成員須嚴格地遵守指揮鏈。
5.全時工作者的保障:做好自己本份的工作,工作將可獲得保障。
6.分工:組織內的每位成員皆有其特定且明確的工作,他們皆詳知其工作細節。
7.檔案的建立:組織的活動皆有明確的文字記載,這些紀錄將被保存且建檔,以供日後決策的參考。
Stewart進一步將科層組織的運作方式歸納為四個主要特性,亦即有四項的優點:
1.規格化:強調工作重於擔任該項工作的個人,這將使得工作具有延續性,不會因目前的工作者離職而受到影響。
2.層級化:管理者和員工(被管理者)有很明確的區分,各管理階層有明確的職權層級。
3.規則化:規則體系旨在提供組織有效率且非私人性的運作,儘管有些規則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或修正,但這個體系一般是很穩定的。
4.非個人化:權力的配置和職權的運作不應該是專權的,必須要能符合所訂的規則體系。
理想上,科層體制的應可創造出組織的高效率,然而,在實務的運作上,科層管理仍有其限制,主要包括:
1.缺乏彈性:在工作描述上,若對每一工作均詳細規定,便可能缺乏彈性,特別是在人群服務的組織,案主的問題或需求可能甚為複雜,亦可能因個人的處境而有很大的差異。如必須依非個人關係的僵硬準則行事,恐難符合個別性事件或問題,甚或造成資源的浪費。
2.降低效率:建立檔案的目的是要提昇效率,但卻可能為保存紀錄,而使得許多人力花在一些不必要的文字工作上,反而降低效率。
3.浪費人才:儘管依才能升遷是一種激勵的措施,然而不同的工作可能需要不同的知識技巧、動機和能力。一個好的直接服務社工員,並不必然會是一位好的督導或行政者;一個好的規劃者也並不必然是社區組織的管理者。因此這項原則有時可能會將一位在某項職位上表現出色的工作者,調升到一個不適合他的位置,反而造成人才的浪費。
4.缺乏創造力:在穩定性方面,科層管理相對上較適合於一個穩固和安定的環境,然而,這可能導致組織因缺乏創造力而陷於僵化。在一個從事因應變遷社會所產生問題之人群服務組織裡,科層管理的這種特性,似乎與強調彈性工作的特性不符。
5.製造冷漠:工作安定可以提昇員工的工作績效,但也可能造成一些對工作缺乏動機或奉獻精神者的冷漠與驕矜自滿,特別是工作情境或報酬的限制,可能會令一些較具市場性格和創造力的員工不願久留。
6.增加負荷:在組織的成長上,組織會為了因應某些額外工作而成立臨時專案小組,但卻可能因成員提出一些額外的工作或議題討論,而不斷地以會議來證明其長久存在的必要性,而導致成立易、解散難的局面,進而加以制度化。這將使得組織、人事甚或方案趨於擴大且缺乏效率,甚至最終造成組織不堪負荷而瓦解。
7.本末倒置:科層組織對文書、檔案及員工績效的目標考核之強調,可能會使得原先設計可快速且更有效率地達到目標的手段,反而成為目標本身,這種目標—手段倒置的特殊型態即所謂的「本末倒置」(means-end displacement),這在組織中是經常發生的。
這類的組織除了對一般組織可能有上述的限制外,對當今的社會工作實務運作也有其特定限制,包括:
1.科層組織難以因應多變的社會和個人環境:社會工作所面臨或必須因應的是多變的政治、經濟和社會之巨視環境,以及個案特殊需求的微視環境。然而,科層組織之適用於例行性、穩定和不變的任務之特性,將難以彈性地回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個案的特殊需求。
2.科層組織易使社會工作陷入科層/專業主義的窠臼:自主性和裁量權為專業的要件之一,然而,科層體制之下的詳盡規則,使得社工員依專業所做的判斷,並不必然見容於組織所設定的既定規則,這種「科層」與「專業」的兩難,將可能使社工員陷入「街頭官僚」(street-level bureaucrats)的處境,難以展現其專業的自主性和裁量權。
3.僵化的觀點難以回應潛在競逐的利害關係人:社會工作的脈絡裡,涉及到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人,如各級政府、社會服務組織、捐款人、個案(服務使用者)、個案團體、社會大眾及學校專業教育者。這些利害關係人對社會工作的期待和訴求是多元的,甚至是相互衝突的,僵化的科層組織不易做彈性的回應。
4.科層組織有礙專業團隊或網路的運作:科層僵化的正式規則,若未能因應環境所需而做調整,將不利於專業團隊或網路的運作,進而無法達成社會的期待而衝擊到組織的責信。
就一個社會服務的管理者而言,有以下的做法可以避免他的缺點(1)組織的環境提供相當程度的個人責任與自我控制、對組織目標的承諾、以及個人充分發揮其能力的機會。換言之,組織必須關心成員的心理感受,並提供讓成員有自我實現與追求成長的表現機會。
二、策略性規劃(strategic planning)與作業性規劃(operational planning)有何不同?這兩種規劃對管理者分別所提供的功能為何?(25分)
擬答:
略性規劃與作業性規劃兩者的不同之處如下圖:
策略性規劃 |
作業性規劃 |
根本性的、大方向的 |
實踐導向 |
長期規劃層次 |
短期規劃層次 |
未來導向 |
功能性及現況導向 |
綜合來說,策略性規劃是根本性的、大方向的,以未來為導向且須長期投入;作業性規劃則是指那些影響策略付諸實行的日常業務,它是實踐導向的,且作業上的決策傾向較短期的付出。
作業性規劃的功能說明如下:
1.規劃提供指導,以增進成功的機會
若一個組織缺乏規劃,各部門之間的權責不清,且缺乏明確的工作指引,彼此的工作便可能會出現重疊或衝突的現象,這將使得組織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缺乏效率,進而降低成功的機會。
社會服務機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往往是較有限的,若機構的運作或服務方案皆能夠經過審慎的規劃,將會讓執行更具效率,進而增進機構的服務績效或方案成功的機會。
2.規劃可增進管理者適應環境的變遷
規劃可使管理者的眼光注意到未來,預測並察覺環境可能的變遷,及可能帶來的衝擊,進而預先發展出適當的因應對策,以減少不穩定性;規劃也可能進一步釐清管理者所採取反應之結果。一個組織若不從事規劃,所注意到的很可能僅是例行性的事務,而忽略環境改變可能帶來的衝擊,進而嚴重剝削組織及管理者因應變遷的能力。
在社會工作的領域裡,其所處的環境是充滿不確定和多變的,特別是機構經費的來源,做為一位社會工作管理者,必須要有規劃的能力以因應環境變遷,降低因環境不穩,或不確定所可能帶來的衝擊。因而規劃不僅可藉由挑戰現狀以激勵服務的發展,也具有風險管理的功能。
3.規劃可使組織成員重視組織整體的目標
規劃可以減少組織重複或浪費的活動,讓組織的各部門或成員皆可以組織的目標為前提,深切了解自己在組織中的價值和意義,員工能夠信任組織,對組織有信心,進而產生協調合作的團隊精神,達到激勵員工士氣的效果。並藉此將各項活動的重心置於組織目標。反之,若缺乏規劃,或規劃不當,可能會摧毀組織成員彼此之間的信任、信心及團隊士氣,進而因缺乏統整或各行其是,而造成浪費或工作重複之無效率現象,甚至因相互矛盾或衝突,而阻礙了組織目標的達成。
4.規劃有助於組織其他功能的發揮
規劃常先於其它功能而存在,若無良好的規劃做為基礎,其他功能將很難發揮功效。尤其規劃與控制常有緊密的關聯。若無規劃提供績效評估的標準,則控制將失去其憑藉。規劃可做為績效管理的基礎,也可協助其它管理的過程,例如預算管理和員工發展,有效的規劃也可做為方案評估和責信的依據。
至於策略性規劃,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,社會服務組織的存續與發展須有因應的策略,策略(strategy)係指為達成組織目標,所設計出的一套協調性、統整性和整合性的計畫。策略性規劃(strategic planning)係指對組織整體長遠之未來方向思考,它係以系統分析的方法審視組織與環境的關係,以釐清組織未來的方向,並可增進組織為將面臨的挑戰預作準備與控制環境的能力。
策略性規劃對管理者具有以下四項功能:
1.對組織整體之長期使命做詳細研討與明確認定。
2.界定組織之直接與間接利害關係人,與其對組織之目的與運作的態度。
3.基於組織之使命與組織利害關係人的分析,以決定組織之策略目標。
4.發展與訂定組織之策略,以達成組織之策略目標。
留言列表